竹产业服务与项目信息

发布时间:2023-04-13     点击数:

二、部分技术与成果介绍

1.竹子园区规划与建设

成果简介:项目组于2003年规划设计了全国首个竹子现代科技园区——安吉毛竹科技示范园区。该规划以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为指导,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综合提升为目标,以生产条件改善和技术提升为手段,并明确园区建设各参与主体的职责。据2007年统计,园区笋用林平均每亩度产竹材1580 kg,竹笋690 kg(冬鞭笋175 kg),平均度产值达3525元/亩;笋竹两用林平均每亩度产竹材2021 kg,竹笋430 kg(冬鞭笋122 kg),平均度产值达2919元/亩,园区建设为当地农民增收12192万元。之后项目组为我国重点竹产业基地县(市、区)先后规划设计了20余个竹子现代园区规划,并为上述园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实践表明,园区建设为地方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合作方式(成果转让方式):技术服务

联系人:桂仁意

电话:15906650908

2.竹子林下经济

成果简介:充分利用竹林下土地资源和竹林阴优势从事竹林下种植的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目前已证明适于竹林下种植的中草药有:三叶青、白芨、多花黄精、黄花远志、姜黄、金线莲等;食用菌有:平菇、榆黄菇、秀珍菇、姬菇、姬松茸、褐松茸、羊肚菌、灵芝等,亩均效益可达万元以上。

合作方式(成果转让方式):技术服务

联系人:桂仁意

电话:15906650908

3.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成果介绍: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气溶胶及其辐射强迫地基遥感监测网络,成为国际气溶胶监测网络(AERONET)的东亚监测子网;同时在杭州、临安、天目山和千岛湖等地布置酸雨、氮沉降、紫外辐射(UVB)等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开展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区域生态响应的综合研究。并加入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络”的科技部平台,将多源数据集成和同化系统引进并应用到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中,为浙江省酸雨、大气污染气体(SO2,NO2和O3)时空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时,依托天目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利用涡度相关技术、无线传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揭示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和雷竹林碳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经营条件下竹林的碳通量变化,提出了竹林碳估算的尺度转换方法,大大减少了区域碳收支估算的不确定性,为浙江省实现节能减排奠定了基础。

合作方式(成果转让方式):技术服务

联系人:温国胜电话:13989886910

4.毛竹笋竹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

成果简介:成果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之上,研究发展了毛竹笋用林高效益经营理论,提出一整套毛竹笋用林丰产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发现了毛竹冬笋期的笋芽、地下鞭和壮龄竹(3-4年生)生理代谢活跃,适时采收冬笋可以解除其对邻近笋芽的生长抑制;冬季笋芽生长的主要养分来源于竹蔸和地下鞭系统,揭示了毛竹笋竹林定向培育笋芽萌发规律。使笋芽利用率从5.00%提高到8.00%-12.00%,为冬笋定向培育提供了重要依据;发现了毛竹笋竹林肥料最大效率期;开发了养分平衡和土壤快速测试相结合的施肥调控技术模式。项目成果已在浙江省主要毛竹产区和福建、安徽、湖南等3省份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此项目获2005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合作方式(成果转让方式):技术服务

联系人:桂仁意电话:15906650908

5.雷竹低产低效林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简介:雷竹为中国特有优良笋用竹种,出笋早,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雷竹产业已成为浙江临安、德清、余杭及安徽宁国等主要产竹县的区域农业支柱产业。由于经营时间长、覆盖技术使用不当、肥料施用过量等原因,雷竹林出现大面积的退化,表现为竹子开花枯死、竹鞭上浮、母竹留养困难、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产量大幅下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竹农的收益。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通过研究,建立了雷竹林高效栽培与退化林改造关键技术体系,核心技术为:1、雷竹林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包括雷竹林地上与地下结构动态管理技术、水肥管理技术、笋期调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2、退化雷竹林改造关键技术,包括轻度退化竹林加土改造技术、中度退化竹林垦复改造技术和严重退化竹林更新改造技术。3、雷竹种质更新关键技术。综合利用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筛选雷竹优良种质,应用于雷竹造林。

合作方式(成果转让方式):技术服务

联系人:方伟、林新春电话:0571-63743863

电子信箱:lxc@zafu.edu.cn

6.经济竹类新品种选育及快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成果简介:综合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手段,开展笋用和观赏用竹的新品种选育与快繁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收集了种质资源121份,建立了珍稀观赏竹类和乡土笋用竹种质资源库;选育了一批优良观赏、笋用品种,已申请审(认)定优良品种18个,其中红秆寒竹和矮脚龙鳞竹已获批准,其余16种仍在审查中,解决了我省竹产业发展的种质创新问题;利用AFLP、ISSR、SRAP、MSAP等多种分子标记手段建立了特异性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别技术体系;建立了10余个竹种的组织培养技术体系,具备了工厂化育苗的能力,申请了相关发明专利4项。

合作方式(成果转让方式):技术服务

联系人:林新春电话:0571-63743863

电子信箱:lxc@zafu.edu.cn

7.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竹笋质量演变特征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成果简介:本成果针对雷竹栽培中重施肥料和冬季地表覆盖增温所带来的雷竹笋品质和土壤质量下降现状,开展了近7年的研究。通过研究,摸清了生产上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质量和竹笋品质现状,探明了雷竹集约经营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特征,从而提出控制技术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项目组在临安、德清等地进行了大量的测土施肥工作,同时提供施肥方案。 结合市、乡农业技术展示会,进行雷竹合理施肥技术指导,直接受益雷竹大户超过1000户,间接受益超过5万户,累计推广面积25万亩,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科学施肥也减少了林区水体污染。为农村生产发展和环境优美作出了贡献。

合作方式(成果转让方式):技术服务

联系人:姜培坤电话:18658150639

电子信箱:jiangpeikun@zafu.edu.c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闭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22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智能实验楼  

 邮编:311300   电话:0571- 6374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