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竹资源品种最丰富、竹产品生产历史最悠久、竹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国家。我国现有竹子品种500余种,集中分布于福建、江西、浙江、安徽、广东、广西等16个省、区。根据“国土三调”发布的数据,全国竹林地面积超过700万hm2。竹子是极具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自然资源。在生态价值方面,竹子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生长3~5年就可成材成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固碳减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据专家测算,1hm2毛竹林年均固碳量达4.91~5.45t,是杉木人工林的1.5倍,是热带雨林的1.33倍。在经济价值方面,竹材强度高、韧性好、硬度大、可塑性佳,是加工制造结构材、板材、家具、纸等产品的优良原料,竹笋、竹叶、竹纤维等均可开发利用。尤为重要的是,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木材安全形势严峻,竹子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竹材物理性能与木材相似,可以有效弥补国内木材供需缺口。在文化价值方面,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子一直是高风亮节、淡泊宁静、清新优雅的象征,数千年来深入人心。
多年来,我国竹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农民脱贫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产业规模稳步扩大。近15年来,竹产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20年竹产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竹材产量超过32亿根。
二是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主导产品有竹材人造板、竹建材、竹日用品、竹工艺品、竹浆造纸、竹纤维制品、竹炭、竹醋液、竹笋加工品、竹叶提取物等10大类、上万个品种,产品主要应用于建筑、运输、包装、家具、装饰、纺织、造纸、食品、医药、保健、旅游等行业领域。
三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竹材加工利用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竹缠绕、竹集成材、竹重组材、竹木复合等新技术、新产品纷纷涌现。
四是富民成效日益显现。竹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产业链条长,吸纳就业能力强,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在浙江安吉、四川泸州、福建建瓯等地,竹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林农主要收入来源。
五是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以我国为东道国的国际竹藤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成员国达48个,推动竹藤从“穷人的木材”变成国际公认的“绿色黄金”。我国竹产品年进出口贸易额近20亿美元,占世界竹产品贸易总额的60%以上。
同时,竹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质量效益不高,产业体系不完备,产业链尚未完全贯通,中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市场竞争力普遍较弱;科技支撑不强,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新技术市场化推广较难,生产加工机械装备相对落后;资源利用不充分,竹材采运成本高、“下山”困难,加工利用效率不高;政策保障不到位,财政、金融、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政策偏少。主要竹产区普遍反映,需要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文件,加强对竹产业的指导和支持。
因此,适时出台《意见》意义重大。首先,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10个部委群策群力,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竹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细化为各方共同承担的任务清单,体现了国家林草局和各有关部委合力构建现代竹产业体系、构筑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二是推动今后一个时期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南。《意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发展的方向、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截至目前竹产业政策领域效力最高的指导性文件。10个部委针对一个具体产业门类联合出台文件,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体现了国家对竹产业的高度重视,说明竹产业大有可为。三是提升竹产业社会影响力的重大举措。《意见》出台后,除林草系统的媒体外,《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青年报》以及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等媒体平台都进行了密集报道,向全社会展示了竹产业的独特魅力和广阔前景,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优化了市场预期,为竹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